在一張張平凡的照片中,看見新生
作者 | 竹子
首圖丨胡澎
2024年5月11日,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踏上G219國道,開啟了一場影像人文之旅。站在這條全中國里程最長、自然和人文資源最豐沛的國道上,她追尋宏偉史詩的蹤跡、探索文化傳承的脈絡,并用最當下的直播、短視頻等技術記錄,讓它們跨越千山萬水抵達觀眾。
在一個高速發(fā)展的國家,我們?nèi)绾斡涗泜鹘y(tǒng)文化的新生?在蒙曼眼中,文化傳播的內(nèi)核,或許在本質(zhì)上和教育的內(nèi)核一樣——用一棵樹去搖撼另一棵樹,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,用一顆心去震撼另一顆心。如今,每個人都具備記錄和傳播人文影像的能力,在生活的附近看見文化的新生,正成為當下的常態(tài)。
黃利勇 攝
人文影像,記錄傳承與新生
今年,新華社“中國之美”與vivo 聯(lián)合發(fā)起的“中國故事影像力”計劃再度出發(fā),攜手攝影師通過 vivo 手機為不同城市進行影像記錄。看到這些照片,文化學者蒙曼感嘆感受到人文影像的力量——這些作品既記錄著歷史的傳承,也見證了文化的新生。“文化因人而興,人因文化而幸”,正是這些照片中鮮活而具體的人物,構(gòu)筑起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。
在這些鮮活的人文影像中,歷史不再是躺在書中的枯燥文字,而是在你我身邊、并不遙遠的故事——紀實攝影師傅擁軍前往杭州的斷橋,記錄不同年齡、不同背景的人在這座浪漫地標上發(fā)生的故事;攝影師陳錦進入成都茶館,記錄了一系列反映市井風情和百態(tài)人生的茶館江湖群像;從首席中提琴手轉(zhuǎn)型攝影師的姜健,把鏡頭對準一生投身“聲音雕刻”的農(nóng)民制琴師,讓世界看見確山提琴工匠精神;攝影師陳成用鏡頭定格幕后的川劇人生,讓300年蜀戲傳奇光影演繹中生生不息;攝影師邢海波則前往武安探尋千年儺戲神秘面具背后的精彩,譜寫“戲劇活化石”的影像史詩。
《杭州斷橋》 傅擁軍 攝
《制琴師的全家福》 姜健 攝
陳成 攝
攝影師王偉用影像記錄了34位最具代表性的使鹿鄂溫克人的肖像,以及年輕一代的面孔,記錄下這個中國“最后的馴鹿部落”的今與昔,作品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......在一個個真實而具體的鏡頭里,攝影師捕捉著人與和文化的交互瞬間。
《90后鄂溫克小伙回到家鄉(xiāng),成為森林馴鹿人》 王偉 攝
在攝影師傅擁軍看來,攝影更重要的,不是拍眼睛看到的東西,優(yōu)秀的攝影作品應該拍出背后的文化——他從2001年便開始到杭州拍斷橋,堅持拍攝20余年,記錄因白蛇傳與斷橋結(jié)緣的各色人物故事:cos許仙與白娘子的游客、新中式婚禮斷橋旅拍......
“拍斷橋,并不只是因為這座橋長得有多漂亮。它背后有著傳奇的民間傳說與典故,當人們?nèi)プ穼さ涔?、感受意境的時候,也就與過去的時空開啟了對話?!?/p>
正是當代人和傳統(tǒng)文化的碰撞,讓古老的愛情傳說煥發(fā)新生,也讓歷史不斷以新的方式延續(xù)。
《杭州斷橋》 傅擁軍 攝
從精英到大眾:歷史由具體的人構(gòu)筑
如果說過去的人文影像更多是指向?qū)I(yè)作品,那么在手機影像技術不斷發(fā)展的當下,曾經(jīng)“小眾、專業(yè)、精英”的拍攝正被打破,每個人都開始掌握記錄人文影像的主動性。
正如學者蒙曼所說,現(xiàn)代移動影像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,“手機移動影像的發(fā)展,對于傳播和記錄傳統(tǒng)文化來說,作用是空前的人道主義、平民主義的。它就是‘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’,所有人都可以變成目擊者、參與者和傳播者,這是這個時代的豐厚饋贈?!?/p>
《茶館故事》 陳錦 攝
在手機攝影技術不斷更新迭代的當下,越來越多人正參與到記錄和傳承文化的行列中來。他們更沉浸地身處第一現(xiàn)場,甚至衍生出全新的文化:
攝影師陳錦鏡頭下的成都茶館,是迄今經(jīng)歷30年社會和文化變遷的公共空間。在他的觀察中,茶館如今正在不斷迎來年輕的面孔——隨著“中式潮流”的復興,喝“蓋碗兒”的不乏衣著時尚的年輕人,茶鋪作為本土文化的一個符號,彰顯出傳承與創(chuàng)新的文化特色。“年輕人正在被傳統(tǒng)茶館文化吸引,新與老之間由此展開一種傳承、一種對接?!?/p>
哪怕年輕人最初只是想進入茶館拍照打卡,進行一次傳統(tǒng)文化體驗,但她們自發(fā)的攝影動作和體驗,卻已不經(jīng)意間構(gòu)成了一股“新中式潮流”,而她們用鏡頭記錄下看似尋常的一個瞬間,也許就是新歷史和文化誕生的時刻。
《茶館故事》 陳錦 攝
另一方面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通過全新的影像技術,嘗試傳播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更多可能性,讓它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重煥生機——
泉州南音,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漢族音樂,也是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貴產(chǎn)名錄,是中國音樂的“活化石”,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只在線下的舞臺劇場表演,傳播范圍和力度始終有限。
青年攝影師燕子前往泉州的南音世家,跟拍第五代南音傳承人——她用手機影像表現(xiàn)南音的韻律柔美、和現(xiàn)代樂隊一起演奏傳統(tǒng)融合現(xiàn)代音樂元素的南音,讓一向只存在于舞臺劇場的南音,跨越萬水千山走進了普通人的生活。
正如蒙曼的觀點,人文影像在這幾十年來的的變遷,是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——無論是傳統(tǒng)文化還是當代文化,“站在天地之間,每個人都是文化的承載者,也是文化的傳播者。不要小看了自己,你就是那個人”。
《泉州南音》 燕子 攝
中國故事影像力,讓文化煥發(fā)生機
幾十年來,人文影像之所以能走進專業(yè)創(chuàng)作者和大眾愛好者的視野,自然離不開移動影像領域的助力。
在影像技術上,vivo始終注重技術的創(chuàng)新性與用戶體驗的融合,最新上市的vivo X200系列核心發(fā)力長焦賽道,不僅讓用戶在遠距離拍攝風光時游刃有余,更能在拍攝人像時捕捉到細膩入微的情感表達,推動了移動影像技術的革新。
燕子 攝
但vivo的愿景遠不止于此。通過持續(xù)深耕影像能力,vivo還希望構(gòu)建起科技與人文正向循環(huán)的良性生態(tài),讓更多人享受到影像的樂趣——
近年來,vivo在人文影像實踐上開展了諸多有益探索,通過一系列人文影像實踐活動,構(gòu)筑了豐碩的影像文化生態(tài),激發(fā)大眾隨心創(chuàng)作的靈感與熱忱,并持續(xù)為社會文化與創(chuàng)新精神的發(fā)展注入活力。
《武安儺者》(組照) 邢海波 攝
2022年,新華社“中國之美”聯(lián)合vivo,關注當下生活,呈現(xiàn)不同視角下的中國之美;2023年起,雙方共同開啟了“中國故事影像力”計劃,立足影像“關注當下、記錄真實”初心,聚焦中國故事的時代表達。年初,“中國故事影像力”計劃攜手“中國之美”特約攝影師,深入全國各地、尋訪千行百業(yè),從個體到群像,盤點、記錄年度中國面孔。
今年,這些來自“中國故事影像力”計劃的作品,在不同時期、不同角度分別用鏡頭記錄下這些人物與場景的瞬間,不僅讓更多人看到中國城市獨特的韻味,更發(fā)現(xiàn)與時俱進的人文精神,在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的交融中,彰顯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風貌。
萬戈 攝
通過持續(xù)深耕影像能力,vivo既推動了移動影像技術的革新,同時也讓更多人愿意參與創(chuàng)作,在無形中投身到了文化的傳承中,每個人都能成為記錄歷史、傳遞價值的橋梁——人人都可以是文化的傳播者,不妨一同舉起手機,用影像連接時空,讓文化煥發(fā)新生。